top of page
方法
有別於一般的研究方法,我們並不視少數族裔為我們單向的「研究對象」,也避免僅以採訪、報導的方式去演繹一個群體。在是次研究中,我們邀請參與者透過說故事、繪畫及其他創作方式,直接表達情感,展現自己的內心,而不單單成為被演繹的對象。
另外,我們視本次研究為對話與溝通的機會。研究員根據自己在疫症期間的感受,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的得著,參與了部分創作。在研究員拜訪不同機構的時候,得知因為文化的鴻溝和不信任,許多少數族裔朋友都不願意接受會面,因此我們也希望通過共同創作,建立互信和了解。
在這一年裡,我們認識到尼泊爾裔的社區翻譯互助小組;招募到二千多名少數族裔會員的香港社工;巴基斯坦、印度和斯里蘭卡裔的小孩;巴基斯坦裔的社區共融大使;菲律賓家庭傭工以及土耳其裔的造燈師。通過與他們的交談、合作,我們更了解到社區互助對香港少數群眾的重要性。我們除了以訪問的方式,了解他們日常所面對的困難和處境,也和他們一起進行了畫畫、拍照、寫作、刺繡和藝術拼貼等創作,在過程中他們紀錄自己的感受,留住在疫症當刻的情緒、轉變和期昐。
今次的研究以至展覽得以順利完成,要感謝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效益基金(Faculty of Arts Research Impact Fund)的支持,讓我們在足夠的資源下走進社會做田野考察。此外,這一年間亦有不少機構協助我們進行研究,包括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服務部共融館、熊百祥少數族裔服務中心、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海外家務助理事工、香港基督教青年會the DOOOR社區藝術空間、融樂會、小彬紀念基金會、前區議員陳嘉朗、賀卓軒、朱慧芳、現任油尖旺區會副主席朱子洛,還有藝術家傅凱兒、黃穎彤、薄扶林村村民黃生黃太。
bottom of page